柳传志:联想文化与人生的意义2013-05-23 16:24根据林光明采访录音撰写
1984 年,柳传志白手创立当时仅有11 名员工的小小电脑公司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20 年后,这家小公司俨然成为了全球产业巨头,收购了享有个人电脑鼻祖美誉的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举世震惊。
我们与柳传志的对话是在2010 年8 月,他回归联想主席职务大约一年之时。他曾于2005 年卸任主席一职。然而,当他的“心血结晶”遭遇金融危机、大客户订单锐减导致整个公司销售和盈利下滑时,他又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拯救公司重回正轨的使命。他的确做到了,联想于2010 年恢复盈利。
联想之道
这些年来,联想成为了Lenovo,公司也随之发展成中国继而全亚洲最大规模的电脑制造企业。然而其中没有改变的是它的文化,柳传志称其为“联想之道”。自公司创立以来,他就建立这样一种公司文化,他和他的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团结一心。“人们容易谋私利。员工应当以追求企业利益为先,之后考虑个人利益,”他认为。“联想的企业文化就是置企业利益于首。”
联想将这一文化注入到公司各方面,如人才招聘、晋升以及奖励等方面。因此公司如果运营良好,员工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企业的发展应当与每个人的诉求一致,”柳传志提道。“如果企业运营有方,就更能赢利,这样员工也得利。”
联想的文化同样注重以人为本,每个人为实现公司目标所做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认可。在与我们的沟通中,柳传志一再强调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领导最主要的责任。他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联想的员工,称他们宛若珍珠。“一些人像珍珠,”柳传志说道。“有些人不像,因为他们不能靠自己的美发光。” 3
值得注意的是,柳传志并不认为自己是珍珠,而把自己比作线,懂得如何把这些珍珠串成项链。他的观点与其它领导者的一致:领导力并不在于最高处的那个人,而在于一种组织和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具有才华的团队诞生,为了共同的目的团结在一起,在一位具有远见的领导者的带领之下,实现梦想,成就未来。
联想文化的另一元素是“追求真理,”柳传志继续说道。“其实有两层含义:我的下属不能欺骗我,反之亦然。比如,每月预算报表不得作假。另外,我们对外的承诺必须是可信的。我们无法做到的,绝不枉下承诺。因此,在联想‘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才是最重要的准则。”关注人们真正做到了什么,而非停留在他们口头上的自诩和承诺,这对许多领导者都是不小的挑战。目标是要达到“所说/所做的”等比——换句话说,言出必行。
多年来柳传志立下的承诺之一是要用公司股份来激励员工。然而问题在于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思路没有先例,难以操作。经柳传志与中科院一起的努力,利润的一部分划归到以公司员工名义设立的基金。资本积累直到2001 年,政府政策利好变化,该股直接从政府买出,并发给员工。
紧接着的挑战是如何分配股份。幸运的是,回到1993 年,尽管那时的股票要再等上8 年才能交易,柳传志就早已制订了计划。他作为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已见成效。“1993年我们制订那计划时,根本没人在乎,因为他们从没想到它会成真,”柳传志补充道。他自己只接受了2%的股份,觉得这才体现计划的公平性。
人生的意义
联想所取得的成绩无疑证明了柳传志强烈的竞争精神。他也通过另一种方式表现出这种精神:那就是他对足球的极大热情。“大学时我十分喜爱踢足球,”柳传志回忆道。当提起对于足球的热爱时,他也谈了自己对于一位理想教练的些许看法:他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拒绝退缩和失败”,但也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理解他的队员们。他必须能在兼顾团队发展的同时,慧眼识出明星球员,同时坚持队规一视同仁。这也体现出柳传志维持公平公正的领导风格。个人得到认可和奖励,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整个组织。
参观访问公司总部时,联想的9 人领导队伍体现出了强烈的团队精神。队伍中的四人来自中国,其余来自国外。“他们担任着公司所有重要的职位,聚在一起就能最完全地了解整个行业,以及整个政治经济局势,从而进行决策。”柳传志又说道:“我们举行各种会议来消除误解,分析当下形势,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做决策。”
这家现名为“Lenovo”的公司成立至今25 年里,已取得许多卓著的里程碑,从最初建立自己品牌的电脑,直到与IBM的个人电脑交易。联想获得了许多,但柳传志作为一名企业家所实现的最大成就在于他给自己以及别人建立的人生的意义。
“一些人快乐是因为他们拥有财富——比如豪宅和许多的财产。另一些人之所以会快乐,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他们像慈善家那样崇高。而我快乐是因为我的同事和下属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多的机会,”柳传志认为。“他们会促进企业发展,由此对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人生的追求,也是我快乐的源泉。”
柳传志为实现目标,历经无数个人生活上以及事业上的艰难困苦,自始至终坚韧不拔。于他而言,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并为他人提供机会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这份回报无可比拟。
1. 凌志军,《联想风云:中国计算机巨头的成长之路及其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并购》(翻译:玛莎埃弗里),2006 年,John Wiley & Sons 出版公司
2. 巴尔沃萨,大卫,“未知的巨人在活动筋骨”,《纽约时报》,2004 年12 月4日,www.nytimes.com/2004/12/04/business/worldbusiness/04asia.html
3. Ling Zhijun
(摘自:《No Fear of Failure》, Gary Burnison)